精彩故事 见证阿胶历史
阿胶因始产于山东东阿县而得名,有两千年悠久的历史,载入历代医药经典著作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阿胶,本经上品,弘景曰:‘出东阿,故名阿胶’。”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很多有关阿胶的奇闻轶事和民间传说。
道士与驴仙
关于阿胶来源的传说比较多,既有民间的传说,也有史书的记载。从师傅那里听来的是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东阿阿胶老药工、退休工人肖纯绪讲述道士与驴仙的传说。
驴是灵性之物,张国老的坐骑和阿凡提的坐骑都是驴。毛驴极有个性,人们常说顺毛驴,但受人约束过甚就会心情狂躁,身体激素骤增,充盈毛皮,感觉末日将近之时尤甚,故有熬胶宰杀毛驴时蒙着眼睛用棒打杀之传说,即是这个道理。
远古时代,东阿县住着一位道士,道士养了一只驴,这只驴在道士的熏陶下,逐渐变成了一只仙驴,仁慈的道士与仙驴天长日久感情很深。这只驴在临终前,为了感谢照顾了一生的道士,对道士说:“我死后,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,我的皮可以治病,你可以按照我教你的办法熬制,给周围的百姓解除痼疾之痛吧。”仙驴死后,悲痛欲绝的道士按照仙驴遗言,用仙驴的皮熬制了一种胶,就是后来的阿胶。用驴皮熬制阿胶的方法也在古代东阿县一带流传下来,直至今日,也没有改变。
偷着学手艺
在两千多年阿胶熬制的历史里,至今无法考证阿胶的手艺是如何一辈辈传下来的。东阿阿胶最老的三位老药工齐声对记者说:“阿胶手艺是偷学来的!"
都是70多岁的东阿阿胶老药工,肖纯绪、赵明歧和臧立法从1952年东阿阿胶厂建厂师从于当时厂内惟一的老药工
上个世纪50年代初,
阿胶的老药工既是东阿阿胶世代相传的见证人,也是阿胶得以传到今世的功臣。上个世纪60年代初,由于生计等多种原因,东阿阿胶建厂时的惟一老药工
阿胶换车子
提起中药,有句口头禅:“中药三大宝,人参、鹿茸和阿胶。"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称之为“圣药"。据史料记载,清朝以前,阿胶是向宫廷进贡的贡品,民间很少有人能享用阿胶。据老药工赵明歧回忆,即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,在计划经济年代,阿胶也是国家调拨品。“当时的东阿县县长要调点阿胶都很难。"
阿胶在计划经济年代是短缺物资。由于驴皮供应不足和当时的生产能力限制,刚建厂时每年也就生产5万斤左右,1968年位于济南的宏济堂制胶厂下放到东阿县,所有物资站的驴皮都供应这一个厂子,年产量也没有超过15万斤。
当时民间都知道阿胶具有补血、止血、滋阴、润肺的神奇功效,可就是买不到。1977年,《大众日报》上刊登了赵明歧的先进事迹和他的熬胶手艺,《人民日报》也转载了这篇文章。文章发表之后,赵明歧接连不断收到全国各地的求助信,大多是来走后门买阿胶的,前前后后有70多封。 当时来信中,有一位上海的朋友,也是给一位特急的病人买阿胶,厂子想办法给解决了。上海的朋友很感动,连续3次来信,问老药工需要他做点什么?见对方如此诚恳,大家想厂子里缺一辆跑药材站的自行车,那时自行车也是调拨商品,于是回信说了一下想法,没想到半个月后,上海的这位朋友真的把自行车托运来了,这辆“永久"牌自行车也成了厂子里当时惟一的一辆交通工具。
上一篇: 东阿阿胶获“国家原产地标记”助推国际市场
下一篇: 东阿阿胶信息化建设结硕果
微信热点文章
最新微博
